各地的高铁、地铁、公共交通等等陆续被叫停 首先是地铁,今年不少有城市传出,地铁被叫停的新闻。 2月份的时候,哈尔滨因为债务指标的问题不符合要求,地铁规划被退回。 3月份,青岛政府也透露,指标不达要求,14号线被叫停。 武汉,地铁 3号线二期工程停工了。 就连一线号线二期线路发布了相关招标公告。北京地铁,缩水了。先前公示信息,线座,比环评报告的里程缩减近30%。 深圳地铁,也按下了暂停键。7月,相关人员表示深圳地铁14号线延伸至惠州暂无法启动建设。有的本应该2023年开工的结果到2024年,有些计划开工了但是可研没批复,有些压根还没启动等等,具体如下:还有些高铁站建成之后闲置很多年。媒体报道,全国至少有21个高铁站建成后,因位置偏远、周边配套不足、客流量低等缘故,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。就连前段时间,媒体说,各地兴起了“人工运河”热,事实上真正开工的也没有几个。很简单,现在从上到下都没钱了,不能再支持买买买的不理性行为。以前各地都是“以债谋发展”,通过发债大搞基建,以此来拉动投资,从而驱动经济。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。但是,越到后面,基建的边际效应在下降。以前1块钱的投资可能可以创造5块钱的GDP。但是现在1元的投资,只能创造几毛钱的GDP。那肯定就是不可持续的。最明显的就是中西部的债务问题,债务负担重,而且很多地方都要靠转移支付来度日,自身的造血能力就差。这些都是当年大搞铁公基的地区。一开始,确实是要想富先修路,各地把交通网路打通。但是,没有其他产业撑起来,政府还继续搞铁公基。最夸张的,就比如桂林这一个三级地级市,都能建9座高铁站;想想深圳这个一线个。今年头半年,全国的公共预算收入比去年少了2.8%;税收这块儿跌了5.6%,但非税收入却涨了11.7%。
非税收入是啥?据说有这么几项。一是政府基金收入。比如土地出让金;二是国有资本收益。比如国企上交利润;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。比如证照的收费;四是各种罚没收入。比如各种违章违规罚款。
以前主要来源是土地财政,但是今年土地财政缩水很严重。今年前7个月,地方土地出让收入17763亿元,同比下降22.3%。收入规模规模回到8年前。
1-7月份,全国293个地级市中,土地出让收入负增长的城市达到了218个,占比超过74%。
多个主要城市前8个月卖地收入都比去年同期低很多,像成都、广州等城市都直接腰斩了。
全国住宅用地平均成交溢价率一直比较低,2024年8月为3.24%,较上月回落2.14个百分点,较去年同期下降1.14个百分点。
现在,非税收入主要靠罚没收入,还有一些是矿业权占用费和出让收益,国有资源(资产)有偿使用收入提高,盘活国有资产等增加。 真的是在想尽办法地增加收入了。 收入下降,但支出却在增长。 今年前七个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.5%,财政收支缺口达1.98万亿元,去年同期收支缺口才1.23万亿,收支缺口扩大的速度有点大,同比增加了60%。今年前七个月,除了上海还能有盈余,其他30个省份全部入不敷出。
加上全国的今年的占大头的税收收入都是在下降的,只有小头的非税收入在增长,但是呢,支出还是在增长,所以反过来这个缺口就扩大了。
一来、房子老龄化,有数据显示,jbo竞博网址全国范围内,3户人家就有1户人住在房龄在25年以上的。这些老房子,维修费用不少,像外墙脱落,外墙漏水,还有电梯故障的问题,二来,“铁公基”维修期到来。 还有今年五一假期的广东梅大高速公路坍塌。 这是一条通车十年的高速路,去年已经发生过一次塌陷事故了。 以上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这种事情不能再发生了。 据说,现在公路养护每年就有7500亿的缺口。 还有高铁的维修费用。
大概每隔两周至两年,动车组会进行一次例行保养。大约3年时间,动车组就要回厂进行一次全面的维修。大约12年的运营周期,动车组将进行全面的拆解和部件更换。中国的高铁动车,从2007年开始大规模交付,至今已经17年。可想而知这个维修费用有多高。 同样,地铁也有这样的维修周期,运行5年就要进行“架修”,10年就需要进行“大修”。 按照各地的地铁通车时间,应该很多城市的地铁也要进入大修周期了,这也需要不少钱。进入大维修时代,各城市之间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。人多的城市,经济发达的城市,有钱去维护维修。没钱的地区,可能后面这些设施就只能越来越差,或者运营维护成本太高,就直接停掉了。 那这样,那些大城市建设越来越好,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可能要面临“返贫”的景象。 那么,人口和资源也会就会往那些建设更好的城市倾斜。